西柏坡的春风吹过岗南水库,也吹进了今天的思政课堂。许多老师站在讲台,却找不到让信仰落地的支点;学生抬头,却看不见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线。问题不在教材,而在教师如何把西柏坡的红色文化转化为可感、可思、可践的精神养料。以下三条路径,或许能让 “赶考” 精神在新时代课堂重新生根。
路径一:把旧址当教材,让空间说话
把培训课堂直接搬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,不是简单的参观,而是任务式研读。参训教师需在军委作战室旧址完成一份 “1948 年战役推演图”,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复现一次 “两个务必” 的辩论。空间里的每一道裂缝、每一张旧桌,都在追问:如果你是当时的参会者,会投出什么票?当教师亲身完成这份 “作业”,再回到本校课堂,就能把旧址的沉默转化为学生的澎湃。

路径二:把电报变剧本,让文字复活
档案馆里,毛泽东亲笔拟的电报不过百余字,却决定了三大战役的走向。培训时,让教师分组认领电报,改写成 10 分钟课堂微剧本:一人演机要秘书,一人演前线指挥员,一人旁白补时空。排练结束,立即在同期学员面前试演,现场投票哪组最能还原 “将革命进行到底” 的紧迫感。教师带着这份被汗水浸透的剧本回到学校,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见 1948 年的发报声。

路径三:把赶考当课题,让精神落地
“进京赶考” 不是口号,而是一套可量化的行动方案。培训最后一日,布置一道结业题:请为你的学校设计一份 “新时代赶考清单”,列出本学期必须完成的 3 件小事 —— 也许是走访一位老战士,也许是组织一次无人监考诚信测试。清单不求宏大,但求可检。半年后,培训方随机回访,追踪哪所学校的清单真正兑现。教师只有把 “赶考” 拆成日常可触摸的刻度,学生才能把信仰写进自己的成长年轮。
三条路径,核心只有一句:让红色文化从展柜走向讲台,从记忆走向行动。当教师先成为 “赶考” 的答卷人,学生才会成为下一批阅卷人。西柏坡的灯光曾经照亮中国,今天也该照亮每一间思政课教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