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助力党建培训质量跃升
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助力党建培训质量跃升

  西柏坡的清晨,雾气贴着岗南水库漂荡,青砖小院安静得像一本合上的书。很多人以为这里只剩 “看房子、听讲解” 的老套路,却忽略了一个细节:基地把 1947—1949 年的电报稿、支前账本、土地法大纲影印件,全部编进了课程包。翻开任何一页,都是当年笔尖压出的时间沟壑。
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助力党建培训质量跃升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助力党建培训质量跃升

  一、课程不是 “讲”,而是 “拆”

  特色课程里有一门《电报里的决战》,把三大战役期间从西柏坡发出的 37 份关键电报拆成六幕。学员分组扮演军委、前委、后勤部,用复刻的电台模型逐字发送。发报机嗒嗒作响,错误一个字母,就要重来。有人连发三遍才成功,额头全是汗。那一刻,他忽然明白 “胜利” 不是形容词,而是无数 0 与 1 的精准。

  二、路线不是 “走”,而是 “问”

  另一条线路叫《赶考之路》,从柏坡岭到北庄村,全程 7.3 公里,限时 90 分钟。沿途设置六个 “提问点”:土改后农民为何把门板拆下来给部队?中央机关为何坚持 “不扰民”?每答错一次,小组就得背负额外 3 公斤沙袋继续前进。走到终点,有人把沙袋往地上一扔,喘着气说:“这不是体能课,这是良心课。”
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助力党建培训质量跃升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助力党建培训质量跃升

  三、师资不是 “讲”,而是 “证”

  基地规定,所有讲师必须持 “双证”:党史研究员资格证 + 口述史采集员证。他们每年要用 30 天时间回访老支前模范,把新采集的方言、民谣补充进课件。于是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句子:“俺娘说,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,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。” 口音未改,情感滚烫。

  四、资源不是 “摆”,而是 “用”

  教学资源库藏在游客中心地下一层,恒温恒湿。走进去,像进了一间巨大的时间仓库:1948 年的《将革命进行到底》铅印小册子,纸张脆得像秋叶;一台德国蔡司相机,镜头仍闪着幽蓝的光。学员可以戴上手套,亲手把相机对焦环拧到无限远,体验 “记录历史” 的重量。
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助力党建培训质量跃升
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助力党建培训质量跃升

  五、评价不是 “表”,而是 “镜”

  结业考核只有一道题:写一封给 1949 年的回信,限 300 字。有人写:“你们用 28 年走完长征,我们用 28 天走完课程,惭愧。” 也有人写:“如果当年的你们能看到高铁穿过太行山,会不会在电报里多一个笑脸?” 这些回信被贴在出口长廊,像一面镜子,照见来路与去处。

  走出基地时,夕阳把岗南水库镀成金色。有人回头望了一眼,说:“原来历史不是陈列,而是对话。” 这句话被写进最新版的课程手册,成为下一批学员翻开的第一行字。

推荐文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