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刘辰辰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“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,用好红色资源,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,深化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”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、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、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,既体现在理想信念、价值追求、风貌品格等精神层面,也熔铸于制度机制、遗迹遗存、文化艺术等具体形态之中。
红色文化具备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精神要义。高校深入实施红色校史育人工程,是红色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,红色校史不仅是教育发展历史中最深沉的记忆之一,同时是高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最鲜活的教材和最生动的课程。
红色校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
红色校史见证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引领,是高校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将红色校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,有助于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。红色校史记录着高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,是一部生动的“四史”教育微观样本。红色校史记录着无数先辈为国家独立、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事迹,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宝贵精神财富,是大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。将红色校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,能让学生从身边的“四史”故事中,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的伟大贡献,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、最显著优势,从而更加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。
红色校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,有助于提升立德树人效能。红色校史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和育人功能,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科书,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生动素材。红色校史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且具象化的素材,使思想政治教育摆脱抽象理论说教的局限,成为可供感知体悟的真实事迹与精神传承载体,让师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校史的魅力,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。红色校史是连接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,能够让师生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,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,增强高校师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。将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建设,可以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、创新实践形式、拓宽育人路径,充分激发红色校史资源中蕴含的育人基因和示范效应。
强化红色校史资源的挖掘、整理和研究
红色校史记载着学校热爱祖国、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辉煌历程,承载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和崇高的理想信念,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。要进一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,建设红色校史专题大思政资源库。
要加强红色校史研究。梳理红色校史发展脉络,清晰勾勒高校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历史轨迹,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红色教育历程中的奋斗历史。要深挖红色校史文献档案,探寻学校在重要历史时期和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参与和贡献,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史料,挖掘意义深远的故事,丰富红色校史的内涵。同时,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红色校史研究工作,推动红色校史资源的传播共享,增强师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要建立红色校史资源库。全方位收集红色校史相关档案、照片、实物等各类资料,针对红色校史亲历者开展口述史访谈,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。强化对校园老建筑、老物件等进行保护性开发,打造沉浸式红色校史体验场景,让师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校史的魅力。建立数字化红色校史数据库,将红色校史资料进行整合和存储,通过常态化举办校史展览、开展实地参观等活动,让红色校史阵地重焕生机。
构建红色校史育人体系,拓宽大思政育人路径
红色校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,要持续加强红色校史文化阵地建设,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,不断挖掘红色校史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,推进红色校史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优势,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活动,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。
全方位讲好红色校史故事。要将红色校史中具体的、生动的、独具思政元素的育人故事融入大思政课建设,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。例如,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许多高校在抗战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要把高校抗战历史融入到红色校史育人体系中,讲好学校在抗战办学、坚守初心、守护文脉方面的感人故事,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校史。
创新红色校史内容呈现形式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红色校史是思政课最鲜活的教材,要系统有效利用红色校史素材,创新内容呈现形式,激活思政育人动能。通过举办红色校史短剧展演、红色校史研讨会、红色校歌比赛等,让学生成为红色校史的传播主体,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爱国情感。同时,组织专业团队,将具有代表性、典型性的红色校史故事制作成纪录片,从而扩大红色校史的传播范围,提升红色校史的影响力。
拓展红色校史育人实践平台。充分利用校史馆和文物馆的教育功能,使其转变为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,让学生在校园历史的熏陶下继承红色传统、传承红色基因。强化与地方革命历史博物馆、革命遗址等联学共建,挖掘地方红色教育基地资源,找准红色校史结合点,引导大学生在红色考察和体验中领悟红色文化。开展红色校史实践活动,通过组织师生参加重走抗战办学路、暑期思政研修等活动,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,全方位、多层次提升大思政育人的成效。
(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、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