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柏坡的红色故事讲述,不靠宏大叙事,而靠 “裂缝里的光”

 一条旧棉裤、半张借粮条、一封未寄出的家书,这些碎片被放进课程开场。干部们先看到物品,再听到背后故事,情绪瞬间被拉进 1948 年的寒夜。悬念不是 “谁赢了”,而是 “如果你是当事人,会怎么选”。

  讲述者故意留下空白:电报究竟有没有发出?借粮条后来还了没有?干部们分组补全结局,再把答案与史料对照。错愕、羞愧、释然,情绪层层递进,信念在缝隙里生根。

西柏坡的红色故事讲述,不靠宏大叙事,而靠 “裂缝里的光”

  课程结束前,每人写一封 “回信” 给当年的自己。有人写 “别怕穷,怕的是失去方向”;有人写 “别急着赶路,先问问为什么出发”。信纸投进红色邮筒,培训结束,思考才刚开始。

  西柏坡的红色故事讲述,把宏大主题拆成可触摸的细节,把被动听课变成主动追问。干部带着问题来,带着答案走,更带着新的问题继续赶路。

推荐文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