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“大思政”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研究

张居凤   谭德红   李  敏

当前,高校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,未能与专业教育、通识教育、实践教学及校园文化形成有效协同。如何将文化自信转化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,构建一个以文化认同为纽带、整合全校育人力量和资源的“大思政”育人共同体,已成为高校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时代使命。

以价值认同为先导,铸牢育人共同体之“魂”

“大思政”育人共同体的构建,重在凝聚共识,在价值层面完成顶层设计,使文化自信从理念转化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追求。一是深化理论武装,实现思想自觉。教师要系统学习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,深刻理解“两个结合”特别是“第二个结合”的重大意义,通过学术研讨、专题报告、主题党日等活动,厘清文化自信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,使其认识到“教书”不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传承文化;“育人”不仅是培养技能,更是塑造灵魂。二是重塑制度规则,彰显育人导向。将文化育人的目标明确写入学校章程、战略规划中;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,增设关于文化素养的学分要求;在教学评价、职称评审、岗位聘任、绩效考核中,增加文化育人成效的权重。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和导向作用,使文化育人成为学校的核心使命与鲜明特质。三是营造文化场域,激发主体自觉。精心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,如举办“国潮涌动”创新设计大赛、创建“工匠精神”传承基地、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体验工作坊等,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同时,大力选树“时代楷模”“师德标兵”等先进典型,用身边人、身边事生动诠释文化自信的实践内涵。

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“大思政”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研究

以内容融合为核心,丰富育人共同体之“蕴”

“大思政”育人共同体不是形式的拼凑,而是内容的深度融合,需要深度挖掘各类课程与文化资源的结合点,实现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。一是思政课程“深”化引领。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,引导学生深度解读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,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何以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,强化文化自信的学理根基。二是通识课程“博”雅涵养。打造“中华经典诵读”“红色音乐经典”等一批蕴含中华文化精髓的精品通识课群,其目的不是知识的泛泛而谈,而是通过深度体验和思考,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、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辨能力,实现“以文化人”“以美育人”。三是专业课程“隐”性浸润。开展“专业课程文化底蕴”大研讨、大挖掘活动,包括讲好“大国重器”背后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,深入挖掘“医乃仁术”的中华传统医德思想。四是实践课程“体”验内化。将实训基地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为文化传承基地,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劳动模范等走进校园,讲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文化,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耳濡目染中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形态,完成从认知到认同、从认同到践行的转化。

以主体协同为关键,凝聚育人共同体之“力”

“大思政”育人共同体的活力在于联动,必须打破原有的组织藩篱,激发各育人主体的积极性,实现从“独角戏”到“大合唱”的转变。一是打破组织壁垒,健全领导机制。成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“大思政”工作委员会,成员涵盖宣传、学工、人事、教务、团委及社会代表等,负责统筹协调、督促落实,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解决跨部门协作中的难题,确保育人同向同行。二是建强教师队伍,提升育人能力。实施文化素养与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计划,开展常态化跨学科集体备课、教学观摩和工作坊,帮助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,实现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。同时,将行业专家、企业管理骨干聘为产业导师,赋予其文化传导的职责,纳入育人共同体。三是激发学生自觉,实现自我成长。支持学生组建国学社、戏曲社等社团,鼓励他们开展“中国智造”“乡村振兴”等主题的项目式学习,推动学生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探究者、传播者和创造者。

以平台创新为支撑,拓展育人共同体之“场”

“大思政”育人共同体的运行需要载体支撑,必须构建一个线上线下融合、校内校外联动的立体化文化场域。一是打造智慧平台,实现资源聚合。建设集课程资源、文化典籍、虚拟展馆、名师讲座于一体的校本文化资源数据库和在线学习平台,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文化兴趣点,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,打造“永不落幕”的文化课堂。二是赋能校园环境,营造沉浸空间。发挥校园建筑、景观的“文化叙事”功能,精心设计校史馆、文化长廊、园林景观,使一草一木皆能“开口说话”,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沉浸式感知学校历史、行业精神和国家发展,实现“环境育人”。三是联动社会课堂,延展育人边界。与博物馆、纪念馆、优秀企业、美丽乡村等共建“文化实践教学基地”,开发系列研学路线,将广阔的社会作为最好的文化教材,让学生在触摸历史、感知现实中,真正理解“何以中国”“何以自信”。

构建文化自信视域下的“大思政”育人共同体,是一项深刻的系统性工程,它要求高校从根本上超越工具理性的培养模式,将文化自信内化为学校的育人基因、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,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、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态圈。如此,高校培养出的将不仅是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栋梁,更是心怀“国之大者”、赓续中华文脉、坚定迈向民族复兴之路的时代新人,这才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彰显。

[张居凤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讲师;谭德红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教授,为通讯作者;李敏系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。本文系山东省2024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“‘大思政’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全课程合力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”(Z2024375)、2023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“‘德医相融’视域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‘三全’路径研究与实践” (M2023009)阶段性成果]

推荐文章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