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晓波
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,是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资源。在文化多元化与传播方式变革的背景下,如何将地域红色基因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育人力量,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。榆林学院立足陕北革命老区的历史积淀,以“资源转化—生态构建—创新传播—价值内化”为逻辑主线,探索出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路径,其实践中还融入师生共创机制与校地协同模式,为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实践范式。
历史资源的当代转化:从文化遗产到育人资本
地域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,始于对历史资源的深度解码。榆林作为西北革命的摇篮,绥德师范“读书报国”精神与40余处革命遗址构成的文化矩阵,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,更是蕴含着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“活教材”。这些资源的育人效能,取决于能否完成从“文化遗产”到“育人资本”的转化。
榆林学院的实践呈现出双重转化逻辑:一方面,通过校史专题课程对李子洲等革命先驱事迹的系统化阐释,将分散的历史片段转化为具有逻辑连贯性的价值体系,课程中还邀请陕北红色文化研究学者、革命后代走进课堂,以亲历者讲述、史料考证分享等形式,让历史细节更具可信度与感染力;另一方面,以原创话剧《李子洲在1929》为代表的艺术化表达,将抽象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体验,话剧排演中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,学生从剧本研读、角色揣摩到舞台呈现全程深度介入,在艺术创作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。这种转化突破了传统历史教育的知识本位局限,使青年在历史场景的沉浸式感知中,完成对“奋斗报国”精神的意义建构。正如革命文化研究学者指出的,红色资源的育人效能,关键在于能否在历史真实与当代需求之间建立意义联结。
育人生态的全域构建:基于“知情意行”的一体化设计
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,依赖于认知、情感、意志、行为的协同培育。榆林学院构建的“课堂+实践+技术+文化”四位一体模式,本质上是对“知情意行”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运用,形成了全域化的育人生态系统,而校地协同搭建的实践平台,更让这一生态有了扎实的根基。
课堂主渠道的创新体现在“双轨融合”:《曙光就在前方》等校本教材的开发,实现了地方红色史料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理论融合;VR技术还原“转战陕北”场景,通过具身认知理论中的“情境沉浸”,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体验,技术应用中还结合陕北民间艺术元素,在场景音效、画面细节里融入剪纸纹样、信天游旋律,让本土文化特质更突出。实践环节的突破在于“场域延伸”,“重走转战路”研学活动将思政课堂迁移至小河会议旧址等革命现场,学院与当地纪念馆、红色教育基地共建实践教学点,邀请旧址讲解员、老党员担任校外导师,借助“马扎上的思政课”等形式,让青年在历史发生地完成从“认知理解”到“情感认同”的升华。文化浸润的创新在于“参与式转化”,红色运动会中“红军炸碉堡”等项目,通过游戏化设计消解了传统教育的灌输性,使青年在运动体验中完成红色基因的无意识习得。这种全域生态构建,回应了教育学中“全方位育人”的理论诉求,实现了教育场域的无缝衔接。
传播范式的代际适配:“Z世代”语境下的红色文化表达创新
面对“Z世代”青年“视觉化接受”“互动式参与”“个性化表达”的媒介使用特征,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完成从“单向传播”到“双向互动”的范式转型。榆林学院的新媒体实践,恰是对传播适应理论的生动诠释,其打造的青年传播团队,更让红色文化表达精准触达同龄人。
学院组建由学生组成的“红色星火”传播小组,拍摄“转战陕北”系列微电影作品,作品从脚本撰写到镜头拍摄均融入青春视角,在抖音等平台的播放量突破50万次,通过青春化叙事、短视频形态,将革命历史转化为符合青年审美习惯的文化产品。其中,线上知识竞答小程序与“元宇宙红色展馆”的设计,体现了“参与式传播”的理论逻辑:竞答机制中的即时反馈,结合校园积分奖励体系,符合游戏化学习理论中的“激励—强化”原理,使知识习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。这种传播创新揭示了一个规律: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,需要在保持历史严肃性的前提下,实现与青年亚文化的创造性融合。
价值内化的实践验证:从信念建构到行为外化的闭环形成
红色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,是实现从价值认知到行为自觉的转化。榆林学院的育人成效,呈现出清晰的“认知—认同—践行”闭环特征,而与基层岗位需求对接的培养环节,让价值外化有了更明确的落脚点。
毕业生扎根西部基层的选择,印证了红色精神的价值内化——近年来,榆林学院毕业生赴陕北各县就业比例持续提升,“救国勿忘读书”的校训从历史话语转化为现实行动。学院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开设“基层服务定向班”,将红色教育与基层工作能力培养结合,定向班学生参与的“红色故事宣讲进乡村”活动,既传播了红色文化,也在服务中深化了责任认知。这种内化并非抽象观念,而是转化为了具体的行为能力。这种转化的关键,在于学院将红色教育与青年个人发展需求相结合,使理想信念既具有崇高性,又具有现实指导性,避免了教育中的“意义悬浮”现象。
结语 红色育人的时代启示
榆林学院的探索为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三重启示:其一,地域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,在于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意义连结;其二,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,需要构建认知、情感、行为协同作用的育人生态;其三,面对代际变迁,红色文化的表达需要保持核心价值不变与传播形式常新的辩证统一。正如红色文化研究的核心命题所指,只有当历史精神真正融入青年的生命体验与发展需求,红色育人才能实现“活水长流”的持久效能,为民族复兴培育具有坚定信念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。
[作者:崔晓波 系榆林学院讲师。本文系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(第三期)“天风(无锡)能源有限公司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”成果 (项目编号:2024013103890)][本文转自:中国文化报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