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柏坡石碾旁听党课:体验式教育中的初心唤醒

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

  在河北平山的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处特殊的教学点——西柏坡。这里不仅是红色历史的见证地,也成为现代党员教育的新课堂。石碾旁,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正在进行。

  不同于传统会议室里的授课形式,这里的课堂设在当年革命先辈劳作过的地方。学员们围坐在石碾边,听讲者讲述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。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教员,让人不自觉地回到那个年代,思考今天的责任。

  “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上课?”一位学员在课前提问。这个问题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通过整个课程的过程去感受和领悟。

  课程开始前,大家先参与了一段短途行走。沿着当年群众运送物资的小路前行,脚下是崎岖的山路,耳边是讲解员描述的战斗场景。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触动交织在一起,让人心生敬畏。

  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以往“听讲—记笔记”的固定流程。它更像是一种情感与认知的双重体验。有人形容为“一场心灵的洗礼”,也有人觉得是“一次思想的再出发”。

  在石碾旁听课的过程中,有位年长的党员突然起身发言:“我入党三十年了,今天坐在这里,才真正明白什么叫‘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’。”他的话引发共鸣,也让其他人陷入沉思。

  这样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,而是激发内在的感悟。参与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,而成为主动思考者。他们带着问题来,带走的是新的理解和行动的方向。

  近年来,类似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多地展开。但为何选择西柏坡?因为这里承载着一种精神符号,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。它提醒人们: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初心不能变。

  数据显示,参与此类课程的学员满意度普遍高于传统课堂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在回到工作岗位后,展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。这说明,体验式教育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,也增强了实践转化力。

  当然,这种方式也面临挑战。例如,如何避免形式化?如何确保每次课程都有实质内容?这些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。

  尽管如此,有一点是明确的:当教育不再只是理论传授,而是结合真实场景、真实情感进行时,它的影响力会更加深远。

  未来,是否会有更多这样的教学点出现?是否能在不同领域推广这种“情境+情感”的教育方式?这些都值得期待。

  此刻,在石碾旁,又一堂党课结束了。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,他们的神情比来时更加坚定。或许,这就是初心唤醒的真实写照。

推荐文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