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柏坡:见证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圣地——战略要地与革命荣光的时空交汇
一、山川形胜:天然屏障孕育战略枢纽
西柏坡坐落于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过渡带,三面峰峦环抱,南向滹沱河舒展,形成“山为盾、水为脉”的独特地貌。距石家庄仅90公里的区位优势,使其既能依托太行山脉构筑防御纵深,又可快速连通冀中平原重要城市,在军事进退与物资补给上占尽地利。聂荣臻元帅曾赞誉此地为“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”——滹沱河沿岸沃野连片,稻麦轮作丰产,稠密的村落网络更为后勤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二、星火燎原:深耕多年的红色沃土
早在大革命时期,平山县便播撒下革命火种。至1946年,全县党组织已发展至608个党支部,党员人数近2万,群众基础深厚。抗战期间,这里更成为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的交汇核心,北方分局、边区政府等首脑机关长期驻留。西柏坡村作为模范革命村,1937年建立党组织,至1948年党员比例达全村户数的33%,红色基因深植血脉。
三、历史抉择:决战时刻的指挥中枢
1947年,中共中央工委以“工校”为代号秘密进驻,刘少奇、朱德等领导人化名开展革命工作。在此指挥的石家庄解放战役首创“攻坚战术”范例,朱德的《七律·攻克石门》镌刻着这段辉煌战史。1948年,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移驻,使这个普通山村跃升为解放战争总指挥部。三大战役决胜千里、七届二中全会擘画蓝图,周恩来评价其“新中国从这里走来”的深意,正源于这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篇章。
四、精神丰碑:永续传承的红色地标
如今,西柏坡作为全国首批5A级红色旅游景区,完整保留着中央旧址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遗迹。温带季风气候下的青山碧水间,七届二中全会会址、中央军委作战室等建筑静述往昔。朱穆之“中国命运定于此村”的题词,与实物史料共同构建起立体化的精神殿堂,让参观者切身感受“两个务必”的永恒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