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柏坡的清晨,薄雾贴着岗南水库,像未揭开的档案袋。干部们踏进这片坡地,心里装着同一个疑问:五天行程,到底该带什么、看什么、悟什么?把问题拆成五张便签,贴在行李箱内侧,比任何口号都管用。
第一张便签写 “证件”。身份证、组织关系介绍信、48 小时内核酸阴性纸质报告,三样叠放塑封袋。别嫌麻烦,基地闸机只认原件,手机截图会被礼貌劝返。
第二张便签写 “穿戴”。坡地昼夜温差大,抓绒衣与短袖同袋,软底徒步鞋两双轮换。女同志别带高跟鞋,青石板路对鞋跟的磨损,比文件对笔芯的消耗还快。
第三张便签写 “课程”。开班前一周,机关党委邮箱会收到《每日学习单》。打印两份,一份夹笔记本,一份贴房间镜子。课程表上,现场教学与分组研讨交错排布,空出的午休时段,其实是留给个人对照检查的。
第四张便签写 “纪律”。基地实行封闭管理,手机统一封存,晚间 22:00 查房。带一块机械表,既能掌握熄灯时间,又避免智能手表的拍照功能引发误会。

第五张便签写 “返程”。结业证书需现场塑封,自带回形针容易划伤覆膜。准备硬质文件夹,把证书、学习心得、合影一并收纳,回单位述职时,一次抽齐,不翻箱倒柜。
有人把五张便签拍照发群里,立刻被提醒:别忘了带胃药。西柏坡的灶台仍沿用柴火大锅,炖菜咸香,胃寒者提前备好铝碳酸镁。
也有人问:学习资料用 U 盘还是移动硬盘?答案是都不带。基地阅览室提供加密电脑,资料当场下载,当场删除,不留痕迹。
夜谈时,带队领导补上一句:带一双旧手套。参观旧址陈列馆,玻璃展柜禁止手触,但院外那棵老槐树允许抚摸。树皮皲裂如档案袋的封口线,戴手套才能感受温度,又不留下汗渍。
返程高铁上,干部们把五张便签撕碎,扔进车厢垃圾桶。碎片飘落,像一场微型结业仪式。真正的准备,从来不是清单,而是心里那张空白便签 —— 留给自己的提问:回到岗位,如何把 “两个务必” 写进下一次支部会议?
西柏坡的风掠过车窗,答案在风中,也在下一站。